3月23日是周六,早上8点多,太阳刚爬出地平线,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特聘主任张守德就已经在和同事一起清点、打包显微器械,他们要奔赴180公里外的沙雅县人民医院,为当地3名患者开展手术。
接近3个小时的车程带来了些许疲惫感,但张守德一行并没有休息,在沙雅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兼任耳鼻咽喉科及眼科)主任苗勇的带领下立刻对三位患者进行认真的问诊及体格检查,之后便直奔医生办公室,调出了病人的影像检查结果仔细阅片。张守德对三位患者的CT片逐一进行了分析,并和苗勇不断探讨病人的最佳手术方案,一旁的几位年轻医生聚精会神地听着2位专家的讨论内容。
年轻医生们说:“张守德老师来手术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得抓住机会多学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最复杂的医学分支之一,我们很需要张老师这样有技术又肯教学的老师来带教我们。”
阅片结束,众人很快换上了手术衣,准备开始手术。首位病人是伴有鼓膜穿孔的慢性中耳炎,由于患病时间较久,除了鼓膜穿孔外,鼓室内附着了较多钙化斑。如果不把这些病变组织清除掉,仅简单修补鼓膜是不行的。张守德主任在进行充分的鼓室探查、听骨链松解后再进行鼓膜修补术,耗时约1小时。对于他来说,这台手术难度不高。第二位患者是位患有双侧全组鼻窦炎的病人。该患者同时也是一位慢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极差,因为鼻腔与耳部是相连的,在都有炎症的情况下,需要先行解决鼻腔鼻窦的疾患。全组鼻窦手术虽然在内地是一个常规手术,但是在南疆地区,能够熟练开展的医院很少。张守德以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将患者的各个鼻窦均进行了充分开放。
2台手术做完,早已过了午饭时间,张守德和众位医生都不愿病人再多等,他们默契地选择继续手术,但最后这台手术却并不轻松。
病人是个13岁的小女孩,一侧耳患上了较为严重的慢性骨疡型中耳炎,由于病变范围大,鼓室结构破坏明显,手术难度相比第一台呈指数型上升。经过术中仔细探查,张守德看到小女孩的听骨链已经严重受损,3块听小骨中只有锤骨相对完好,砧骨和镫骨都被炎症腐蚀得仅存残体。置入人工听小骨,重新搭建声音传递的“桥梁”是国内外均接受的备选方案,但沙雅县人民医院并没有人工听小骨,给手术的顺利进行出了难题。
每个负责任的医生都会努力让病人尽快摆脱病痛的折磨。根据多年的从医经验,张守德将残余的砧骨进行适当打磨,使其成为人工听小骨的形状。经过不懈努力,张守德成功地将这块“手工打造”的“人工听小骨”置于前庭窗的位置,帮助小女孩重获新“声”。历时2.5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3台手术结束,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张守德跟众人开玩笑道:”我们专科的手术太精细,太费眼睛了。大家可都要跟着苗主任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不然咱们科的手术技术再好也白搭啊!“在笑声中,众人疲惫的身心得到舒缓。
苗勇主任坦言道:”邵医专家进驻的阿拉尔医院恰好距离沙雅不远,这是我们的幸运。沙雅县乃至周边县市类似的患者太多了,但受困于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我们保障不了群众的健康。现在好了,邵医专家的到来像是久旱逢甘霖,让我们有了充足的底气守护好群众的健康。“
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和张守德一起长期派驻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的邵医专家有30位,短期柔性帮扶专家有60余位,一年多来,他们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百例,包含全国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等,填补了地区、南疆和疆内等多项医疗技术空白。利用休息时间,他们代表医院前往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与当地大型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等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开展巡回义诊,面对面解答当地群众的健康问题。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解决边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带来了新希望。
邵医专家、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雷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开展新技术、加快医院内涵建设、深化与周边地区各大医院的合作等措施不断提升医院的软硬实力和影响力,逐步实行‘管理、品牌、技术’三平移,进而实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立足南疆、面向全疆、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宏伟目标,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多健康福祉。“